
蒙古族学校博克社团参加旗运会开幕式▲
“搏克”蒙古语,意为摔跤,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首。2006年蒙古族搏克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具有鲜明蒙古族传统特色的摔跤运动,“搏克”不仅体现着公平竞争的精神,更蕴含看人类团结友爱、拼博向上的美好寓意。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蒙古族学校就将搏克活动引入课后服务时间。

蒙古族学校陶布秀尔社团活动▲
每到课后服务时间,小搏克手们迫不及待“飞”到活动场地,他们挥舞着双臂跳着鹰步舞上场,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扑、拉、甩、绊,争斗相扑、盘旋相持,很多学生小小年纪就掌握了各种技能,习得“满身功夫”,孩子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传承了文化艺术,丰富了校园生活。


第一小学戏曲社团艺术节展演▲
“学生们对搏克很感兴趣,练习积极性特别高。我会从基本功、技术等方面继续优化课程,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传承。”在斯琴吉雅老师看来,非遗进校园是一种双赢。非遗走近孩子们,非遗就有了延续的希望;孩子们学习非遗,在成长中获得文化的滋养。

蒙古族学校马头琴社团活动▲

蒙古族学校哈日靶社团参加旗运会开幕式▲
课后服务时间,乌拉特中旗各校园内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非遗社团活动有序开展,蒙古族学校陶布秀尔社团成员指尖在琴弦上跳跃,奏出的音符传递着草原的气韵;哈日靶社团孩子手握弓箭,屏息凝神,站位、搭箭、开弓、瞄准、撒放一气呵成;第一小学戏曲学员听老师讲解要领、音乐室传来了有板有眼的京剧唱腔;第二小学剪纸社团学员一折一画一剪,活灵活现的作品在孩子们指尖飞舞……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同学们轻松愉悦的身影。

第二小学剪纸社团活动▲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乌拉特中旗教育局全面落实《乌拉特中旗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在学校内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指导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社团活动。全旗10所中小学校全部按要求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实现了全覆盖,而各学校将非遗传承引进校园与学校教育融合,打造孩子们的幸福课后服务时光,孩子们动起来、跳起来、玩起来、乐起来,形成学非遗、品非遗、赏非遗的浓厚氛围,这样的课后服务活动不仅培养了一批喜欢、掌握非遗技能的学生,使繁荣多元的社团文化悄然形成,更让学校办学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