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3月5日(星期六)下午1时举行吹风会,请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国务院研究室国际司司长宋立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吹风会现场。(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吹风会。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报告》的有关内容,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来了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先生,请他为大家解读《报告》,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吹风会的还有,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先生,国际司司长宋立先生。
下面,首先请向东先生作介绍。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向东: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
今天上午,李克强总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过去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主要工作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宏观政策取向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
从总理开始作《报告》时,我就一直在看记者朋友们的报道,关注各方对《报告》的反应。代表委员和网民纷纷表示,《报告》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回应了社会各方面关切。有的说,《报告》总结的成绩,很多自己都有切身感受,在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过去一年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显得格外来之不易、让人倍感自豪。有的说,《报告》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和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拿出了实在管用的硬举措,还出台了很多政策“大礼包”,听了《报告》,对未来国家发展更有信心,对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可以说,《报告》充分贯彻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是一个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报告。
图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徐想 摄)
今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做好《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非常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报告》稿,对《报告》起草作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修改完善提出明确要求,为起草修改《报告》提供了根本遵循。《报告》提出的今年工作指导思想、宏观政策取向、主要目标任务等都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起草的。李克强总理主持《报告》起草和修改工作,先后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全体会议研究讨论《报告》稿,还主持召开多场专题座谈会,直接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李克强等国务院领导同志还通过到各地调研等方式听取意见建议。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的重要指示要求,《报告》起草和修改工作高度重视听取和采纳社会各方面意见。可以说,报告起草是一个集众智、汇众力的过程,也是一个顺应社会期盼、不断细化实化政策措施的过程。《报告》起草从多个渠道听取和征求了几千条意见建议:
一是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多场专题座谈会直接听取意见和建议。今年1月下旬,总理先后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座谈会、教科文卫体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座谈会、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座谈会,面对面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广泛征求各地区各部门意见。报告稿经过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并修改后,按程序印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党政军群部门、部分企业等单位,大范围征求意见和建议。各单位共提出修改意见上千条,其中300多条重点意见予以吸收。
三是利用媒体平台征求意见。比如,中国政府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等22家网络媒体平台和各省区市、相关部委网站,连续第八年开展“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该活动共设置“就业创业”“企业和个体户”“科技创新”等21个话题分类,累计收到网民建言近百万条,建言量排名前5的话题分别为:群众办事、保障救助、教育、宏观经济、住房。经认真梳理,中国政府网汇总精选了1100多条有代表性的建言,《报告》对其中的重点意见进行了吸收。
在起草过程中,几乎对《报告》每一部分、每个段落,我们都收集到了大量的明确文字意见。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无论是来自地方的、部门的,还是来自企业的、普通群众的,总理都要求我们认真梳理汇总、逐条进行研究,力求《报告》能够更好反映民意诉求、汇聚各方面智慧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去年工作和成绩的回顾总结。第二部分阐述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取向。第三部分提出了今年要重点做好的九个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时,也讲了政府自身建设以及民宗侨、港澳台、国防外交工作。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刘日红、宋立先生愿就《报告》起草情况与各位记者朋友进行交流。
寿小丽:
谢谢向东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图为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栾海军 摄)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记者:
我的问题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开篇中指出“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报告》中还提到“回顾过去一年,成绩得来殊为不易”。请问如何理解“里程碑意义”和“殊为不易”?谢谢。
向东:
谢谢你的提问。《报告》指出,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了很多难事急事,成功举办了很多大事喜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关于过去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和工作,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做了全面总结。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恢复发展方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总量突破11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将超过18%。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达到1.25万美元,预计超过全球人均水平。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可以说经济运行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
在科技创新方面。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等任务相继实施,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设立一批国家实验室。工业制造业持续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提升。
在改革开放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实施。“放管服”改革取得新进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2021年末,我国实有登记在册的市场主体超过1.5亿户,到现在已是1.54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亿户。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较快增长,货物贸易额、外汇储备余额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为25%左右,继续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脱贫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优抚等标准继续提高。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
在疫情防控方面。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截至去年底超过85%,到今年2月底已达87%,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领域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复杂严峻局面和诸多风险挑战。经过突发疫情的严重冲击,经济尚处在恢复发展过程之中,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内外形势变化又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很多情况超出预期。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疫情多地散发、部分地区严重洪涝灾害、电力煤炭供应一度紧张等问题接踵而至,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不断加大,宏观调控面临不少两难多难抉择。包括在座很多记者朋友一起走过来,很多方面相信大家都感同身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发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确实殊为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这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正确的。这也充分展现了我国经济具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和抗风险能力。
谢谢。
北京青年报记者: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稳就业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也提出来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的目标是控制在5.5%以内,这个目标其实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还要更高。这个目标是如何设定的?我们的考虑是什么?今年能否顺利完成?另外,我看到一个说法,我国的灵活就业人数已经达到了2亿,请问怎么看待这个事情?谢谢。
向东:
就业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尤其如此。去年受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疫情灾情交织等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多,对稳就业造成不小影响。我们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强化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各地也积极采取办法,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经过共同努力,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为5.1%,较好完成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这十分不易。
今年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增加到107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承载数亿人就业创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面临较多困难。《报告》提出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更高。这主要考虑到就业攸关民生和社会稳定,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必须进一步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压实各方稳就业的责任。为此,《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并在税费支持、特殊困难行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等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了稳就业需要。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加大政策实施力度,我们有信心实现全年就业目标。当然,调查失业率是对全年而言的,不排除个别月份会高一些,我们将强化工作举措,使失业率尽可能低一点。
你刚才提到灵活就业问题。灵活就业是重要的就业渠道。随着劳动者择业观念变化、企业用工方式多样,特别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我国灵活就业不断增加,规模约2亿人。灵活就业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对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在疫情时期对保障民生尤为重要。我们将完善支持措施,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促进灵活就业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在恢复发展中创造更多收入稳定、保障完备、形态多样的就业岗位。
cnbc记者:
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消费情况,《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促进消费会有不同的渠道去实行,背后有什么考虑?落实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渠道?关注到《报告》中也提到一些海外的情况带来的风险。今年对外资的支持和考虑有什么重点?谢谢。
向东:
我先回答关于消费的问题。
去年我国消费保持恢复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2.6%,均明显高于2020年增速。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在“三驾马车”中发挥了主拉动作用。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去年消费是在前年低基数上的恢复。从两年平均看,消费增速仍低于疫情前水平,特别是受疫情持续影响,生活服务消费还比较低迷,旅游、住宿、电影票房收入等相比2019年还是负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成长性的消费大市场,消费有很大的潜力。比如,我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还不到日本、韩国的一半,不及美国的四分之一。又如,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只有44%,与相同发展阶段的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再如,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快速升级,对高品质消费需求很旺盛,但由于供给跟不上,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并部署了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一是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这一块是消费恢复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潜力所在。二是稳定增加大宗消费。去年新能源汽车销售“井喷”,全年销量达到352万辆、增长1.6倍,今年要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还要开展绿色智能家电和以旧换新。三是发展社区消费和县乡消费。采取的举措包括加大城市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商和物流快递配送,以便利性、可及性的提升促进消费。此外,还要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方面下功夫,更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
你刚才说的是消费,实际上说的是扩内需的问题。扩内需既包括消费,也包括投资,《报告》中也有相应的篇幅谈到有效投资。中国扩大有效投资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今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3.65万亿元,还有去年结转的部分资金可用,政府投资的总盘子也比去年扩大,将重点支持“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建设。民间投资是投资的“大头”,我们将合理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充分发挥对有效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关于外资问题,请刘日红司长回答。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 刘日红:
谢谢这位记者。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而利用外资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实际上你可能已经看到了,有关部门已经公布了去年中国利用外资的数据,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概合1700多亿美元。为什么在疫情背景下,中国的利用外资还能保持这样一个不错的增速,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是得益于中国疫情防控有力有效,为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这两年中国经济在全球凸显了“安全岛”、“避风港”、“稳定器”的作用。
第二,中国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再加上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外资企业看好中国的市场,愿意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市场共成长、同发展。
图为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徐想 摄)
你刚才讲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外资方面有哪些政策,我想在这儿给你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重点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落实好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大家知道,这几年中国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不断压减,中国市场准入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比如,在疫情发生后的这两年,中国外资负面清单的全国版、自贸试验区版分别压减了9条、10条,力度是相当大的。目前,汽车制造业外资股比已经全面放开,自贸试验区内制造业的条目已经实现了清零,这是一个力度很大的开放举措。既然我们的负面清单压得越来越短,接下来我们的工作是什么?那就是确保负面清单压减以后外资能够依法平等进入这些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所以今年《报告》讲,要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保障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第二个方面,除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以外,我们还有鼓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我的理解,这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正面清单。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我们的负面清单越来越短,但是正面清单越来越长。正面清单是干什么的?就是凡是外资对正面清单领域的产业包括地区有投资的,在企业的税收、用地方面要给予一定的优惠。今年《报告》明确指出,要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实际上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第三个方面,要建设好中国对外开放的平台。这些平台有什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今年我们还要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大家知道,中国是一个大国,试点先行是我们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经验。我刚才讲到的这些平台,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一些对外开放的标准规则进行先行先试,这些年已经探讨出了很多制度性成果,并且在不断向全国推广。
所以我想,在这些政策的加持之下,就像《报告》的这句话说的,“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根据《报告》提出将对增值税、留抵税税额实行更大规模的退税。能否介绍一下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和具体情况?为什么以前没有出台?另外,存量部分为什么没有覆盖到全部行业?对下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谢谢。
向东:
谢谢,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个问题请宋立司长回答。
国务院研究室国际司司长 宋立:
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今年重要的税费支持政策。在现行增值税制度下,如果一家企业纳税期内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小于进项税额,就会形成留抵税额。2019年4月份以来,我们持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制度,对部分增值税留抵税额进行退税。
目前,我国的留抵退税主要集中在增量部分,即退还2019年4月份以来新增加的部分,其中,对先进制造业的增量留抵税额予以全部退还,对其他行业满足条件的增量留抵税额予以退还60%。
图为国务院研究室国际司司长宋立。(徐想 摄)
《报告》指出,今年要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从增量和存量两方面入手,明显加大留抵退税力度。这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情况下,有利于企业恢复发展。政策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一是优先安排小微企业。6月底前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为确保政策落实,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的财力支持,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做到及时退付、应退尽退。
二是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行业留抵退税问题。
今年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后,今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消化存量,及时退还增量,对完善增值税制度意义重大。
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现在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我们看到有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带疫”解封、逐步放宽管制措施。有些地方已经全面放开了。我想问的是,下一步我国的疫情防控策略和举措是怎样的?谢谢。
向东:
谢谢你的提问。我注意到最近好几场发布会上大家都比较关注这个问题。面对这场世纪疫情,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迅速处置和化解了多起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保持了全球疫情防控优势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要看到,当前全球疫情走势仍存在很大的变数,给我国疫情防控带来很大挑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处置聚集性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尽可能减少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严防疫情输入。近两年来,中国境内发生的40多起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经过基因测序分析和流调追踪排查,都是由境外输入引起的。所以要把口岸城市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人、物、环境”同防力度,守好疫情防控国门,坚决避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扩散。
二是精准实施防控措施。针对一些地方防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要求各地建立有关问题反映、核实、纠正专项工作机制,严格做到“三不得”:不得突破现有疫情防控相关规定进行封城封区,不得非必要、不报批中断公共交通,不得擅自增加对服务业的疫情防控措施,坚决防止出现“放松防控”和“过度防控”两种倾向。
三是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我刚才也介绍过,截至去年底,我国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85%,今年2月底已超过87%,要推进序贯加强免疫接种,进一步提高免疫效果。
四是加强疫情防控科研攻关。积极推进新冠病毒变异研究和防范,加大疫苗适应性和特效治疗药物研发力度,力争尽快找到控制疫情的利器。
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结合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请问这样的设定有什么特殊的考虑吗?谢谢。
向东:
谢谢你的问题。李克强总理作完《报告》以后,我看大家比较关注今年增速的预期目标。我国经济两年平均增速比2019年6%的增速有所回落,主要是受到疫情持续等因素影响。从世界范围看,主要经济体两年平均经济增速普遍比疫情前放缓,且放缓幅度大于我国。
今年5.5%左右目标的设定,首先考虑了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经济稳是基础。经济如果不稳,就业、收入都很难稳得住,一些风险隐患也会水落石出。今年实现5.5%左右的增长,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就有基础,经济运行就能保持在合理区间。
其次,也考虑了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正如你刚才所说,过去两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5.1%。在疫情前的2019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6%—6.5%,当年实际增长6.1%。“十四五”规划虽然没有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但要求保持在合理区间。综合这些因素,把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符合现阶段我国潜在增长水平,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发展共识。
第三,就像《报告》所说,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去年我国gdp达到114.4万亿元,在这个基础上实现5.5%的增长,相当于5年前增长7.4%、10年前增长10.5%;对应的经济增量超过9万亿元,与世界上排第11、12位的经济体一年的经济总量接近。实现这个目标是不容易的,要付出艰苦努力。为实现经济增长“5.5%左右”的预期目标,今年要着重做好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当然,稳增长不是只要速度不要质量,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是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今年财政、货币、就业优先等政策力度不小,财政支出超过26万亿元,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货币政策要强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够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创新,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还是要做好疫情防控。我们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尽可能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创造条件,这是巩固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前提。
总之,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市场主体超过1.5亿户并在持续较快增长,14亿多人民勤劳智慧,宏观政策有工具有空间,我们还积累了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奋进、真抓实干,一定能够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日本共同社记者:
我的问题,一是最近围绕乌克兰发生的国际动荡,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有没有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二是有关今年财政赤字率设定为2.8%的背景有哪些?三是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没有看到“动态清零”的词汇,这是否意味着未来调整防控政策的可能性?谢谢。
向东: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简要做一个回答。我们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考虑到了各种因素,我想这是对你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第二,关于财政赤字的问题,我给你提供一些信息。
《报告》提出,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近两年我们适当调低了赤字率,主要有以下考虑:
第一,虽然适当调低了赤字率,但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没有改变。大家从《报告》中可以看到,今年预计我国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可用财力明显增加,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同时大力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退税减税规模约2.5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还有去年结转一部分专项债资金今年可以继续使用。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00亿元,比去年增加300亿元。总体看,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是比较大的。
第二,适当调低赤字率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们将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随着经济逐步稳定恢复,我们及时回调赤字率水平,这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并为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复杂困难局面留出空间。
第三,今年将赤字率调回至3%以内,释放了我国经济和财政运行稳健的信号,能够提振市场信心。
关于第三个问题,前面已经做了回应。谢谢。
澎湃新闻记者: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cpi涨幅的预期目标是3%,然而去年实际增长只有0.9%,是什么原因抑制了去年cpi的增长?我们注意到,今年报告也将cpi涨幅设置为3%,请问今年是否还能继续维系低增长态势?去年的“低基数”对于完成今年的预期目标是否会产生影响呢?谢谢。
向东:
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全年平均上涨0.9%,为经济恢复、民生改善营造了好的物价环境。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cpi能保持基本稳定,与市场供给较为充裕、农业再获丰收特别是生猪生产形势较好,猪肉价格走低有很大关系。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市场运行调节,加大能源原材料等的保供稳价工作,也为物价形势平稳创造了条件。
目前我国工业、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数量保持在高位,主要工业品和农产品供给有保障,为今年cpi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但也要看到,近期国际能源等价格高位上涨,加大了向国内输入传导的压力;受气候因素等影响,不排除国内部分农产品如蔬菜等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同时,2020年对2021年的翘尾影响为-0.1个百分点,但去年价格对今年的翘尾影响有0.9个百分点。预计今年cpi同比涨幅比去年有所扩大,但仍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cpi涨幅目标设定为“3%左右”,充分考虑了影响物价的各种潜在因素,留有一定余地,也与去年目标一致,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彭博新闻社记者:
我们看到,今年的《报告》显示,今年的财政计划主要是利用国企以及地方债务的一些资金来加强消费,刺激支出。而去年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开支是比较缓慢的,因为去年没有足够多的好的基建项目让这些资金能够花出去。今年将会如何确保这些资金能够有效得到开支?怎么解决去年一些余钱找不到好的基建项目没花出去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这样的措施、这样的财政政策将如何持续,是否能够促进固定资产的投资?
向东:
谢谢,你这几个问题综合起来看,主要是财政方面的问题。钱怎么花,《报告》里面今年有两个花钱的最大的去处,刚才已经回答了一个,一个叫退税,还有一个叫减税,有关这方面的情况,请刘日红司长回答。
刘日红:
正如刚才向东副主任所说,你刚才问的问题,前面我的同事已经涉及到了,这里我再补充几点,供你参考。
财政支出方面,一个是整体上加大了财政支出的力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到,支出规模比去扩大了2万亿元以上。你们可能会问,今年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干什么?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支持减税退税。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减税降费是创新宏观调控的一个关键性举措,也是支持市场主体最公平普惠、直接有效的办法。这里有一个数字,“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8.8万亿元,有力降低了企业负担。虽然在持续减税降费,但是由于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和新的涉税市场主体在不断成长,支撑了财政的可持续稳健运行。还有一个数字,2013年以来,新增涉税市场主体,去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这体现了减税降费的政策效应。
今年要扩大财政支出,很大的一方面就是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确保2.5万亿元减税退税的政策落到实处。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今年专项债券拟安排额度3.65万亿元,和去年差不多。同时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额度6400亿元,比去年扩大300亿元。我国有效投资的空间很大。你刚才也讲到基础设施投资,确实一段时期以来,基础设施的投资增长是比较低的,今年要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但现阶段扩大投资,并不是说像以前那样搞粗放式发展,我们扩大的是有效投资。什么叫有效投资?就是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的项目。比如今年债券重点支持“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以及一些社会民生领域的补短板项目。随着资金陆续到位,将会不断发挥撬动有效投资的作用,对中国经济平稳运行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谢谢。
寿小丽:
时间关系,最后两个问题。
经济日报记者: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就去年四季度的gdp只有4%的增长,我们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请问,有哪些具体考虑?谢谢。
向东:
今年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必须爬坡过坎。《政府工作报告》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对今年政府工作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安排,提出了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怎么看,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把握。
一是把握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是今年《报告》的一个关键词,全文共出现76次。《报告》明确提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二是把握好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主要政策取向。《报告》提出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财政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接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拟发行地方专项债券3.65万亿元,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400亿元。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扩大新增贷款规模。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确保粮食能源安全。《报告》强调要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促进大豆和油料增产,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三是把握好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政策实施力度。《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硬招实招。比如,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对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困难行业企业,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
四是把握好扩大内需、提质升级的新任务。《报告》明确提出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针对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问题,明确提出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对国家重大项目实行能耗单列等硬招实招。同时,还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五是把握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部署。《报告》就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作出一系列新部署。今年稳外贸稳外资面临较大压力。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将采取多种措施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六是把握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每年这方面的政策措施都是《报告》的重头戏。今年《报告》又提出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新政策、新举措。如将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将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惠及近3亿人;还要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等。
七是把握好对政府自身建设的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府工作必须有新作为。《报告》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恪尽职守、担当作为,凝心聚力抓发展、保民生,不断创造新业绩。
寿小丽:
最后一个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是,当前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进入加息周期,是否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报告》提出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谢谢。
向东:
你关注到货币政策,这个问题请宋立司长回答。
宋立:
从历史上看,发达经济体的政策调整的确大多会产生外溢效应,影响全球经济,加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金融波动。我国作为开放型经济体,需要密切关注。但也要看到,与上轮发达经济体加息周期相比,当前我国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我国经济体量增大、韧性增强,发展前景广阔,回旋余地大。
二是宏观政策调整空间大。我国坚持不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工具充足、政策空间较大,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强。
三是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提升,能够较好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
四是我国金融体系稳健性增强,金融双向开放深入推进,跨境资金双向流动特征明显,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资本市场活力和韧性正在增强。
下一阶段,我国将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总量上,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匹配。要进一步顺通货币政策传到机制。结构上,要引导更多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扩大普惠小微贷款包括信用贷款,提高小微企业融资便利度,推动金融机构减费让利,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谢谢。
寿小丽:
谢谢向东副主任,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今天我们的吹风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